解决方案
- 扁鹊飞救院前院内急诊急救一体化解决方案→
- 区域协同急救保障体系建设→
- 胸痛中心4.0解决方案→
支撑子系统
- 飞救E信(移动协同工作站)→
- 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
- 胸痛个人康复管理→
- 区域协同急救与质控平台→
- 生命体征信息传输系统→
- 远程急救与监护系统→
- 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
- 区域时钟同步平台→
- 急救患者就医轨迹跟踪平台→
- 心电协同工作平台→
- 标准和非标准系统对接平台→
- GPS定位与跟踪系统→
- 无线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
- 远程医疗载具装配→
扁鹊飞救院前院内急诊急救一体化解决方案
区域协同急救保障体系建设
区域协同急救保障体系含六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中毒救治中心、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三项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肿瘤筛查、高危孕产妇筛查)和一个平台(智慧急救平台),目的是系统性解决急症救治问题,同时协助医疗机构开展学科建设、渠道建设、品牌建设,完善急症相关单病种医疗质控标准,减少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构建急救保障体系建设的四个维度
建设六大中心并构建闭环
搭建全国(省/市)统一、强大 、可扩展的平台
实现跨医疗机构全程关注
流程优化 协同救治
实时质控
胸痛中心4.0解决方案
扁鹊飞救将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一届胸痛中心大会上发布胸痛中心4.0解决方案:区域协同智能急救一张网。
胸痛4.0系统框架
扁鹊飞救最早于2011年3月协助南总建立了规范化胸痛中心,探索建立了胸痛中心建设的基于“时空电子病历”和·“急救时间轴管理”的胸痛1.0“单中心模式”,为后来胸痛中心标准的制订与推出提供了示范案例和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10年来,扁鹊飞救相继推出了胸痛2.0“网络模式”, 胸痛3.0“智能模式”,以适应胸痛中心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胸痛中心发展。
扁鹊飞救胸痛中心发展历程
当前胸痛中心建设重点正逐步向基层、社区、院前等薄弱环节推进。为此,扁鹊飞救将胸痛中心“缩短救治时空”的核心理念推广到其它专科中心和院前急救建设,进行智能化和一体化升级。
智能化是指将原有智能技术升级为心电和影像智能双擎技术,并融合大数据、5G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相对薄弱的基层急救单元提供辅助诊断、辅助决策、实时质控、智能预警等全程AI服务。通过AI辅助助力基层医院和院前急救实现早检查、早诊断、早抢救、早运送、早康复的目标,提升基层医院心脑创伤等急危重症识别、诊断能力。
飞救E信截图
一体化是指通过应用5G+卫星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能够实现移动ICU、移动CT、移动DSA等特种车辆救治管理、数据集成和实时传输的统一管理,使急救资源进一步前移院前、下沉基层,同时协助各级医院建立心脑创伤和其它十多个专科中心的智能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智能急救一张网, 构建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1小时急救、应急、防疫抢救圈。
扁鹊飞救区域协同急救一体化系统
飞救E信(移动协同工作站)
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
遵循卫生部文件要求,以及一线医护人员、急诊科室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对于提升效率、改进流程和规范管理方面的需求,与胸痛、卒中中心等六大中心的运作流程紧密结合,将院前与院内急救进行信息化无缝衔接。
改进流程
从抢救事后补写文书转变为抢救过程中同步完成文书。
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就诊流程完整覆盖了分诊台、诊室、急诊药房、急诊检验室和输液中心等区域,药品处方,检验申请等自动传递到对应科室。
以上三个来源的患者转入留观流程后,按照卫计委规定,最长留观72小时自动出室,而对于第三种患者来源,可设置出室时间,默认2小时自动出室。
规范管理
提供急诊科医生/坐诊医生/护士在系统中进行电子化排班的功能。
提供了类似Word的文档排版与管理功能,可使急诊科所有相关管理制度实现统一管理和随时调阅。
业务功能
胸痛个人康复管理
应用智能心电衣结合大众版APP,能够对胸痛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长期实时心电监测,并对心电数据异常进行提醒,同时协助需要急救的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并为医院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措施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胸痛风险,提高救治效率。此外还提供定制化的健康指导建议和「运动处方」,帮助患者康复,实现精准远程医疗。
• 医用级12导联心电监测,与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手表相比测量更为精准
• 异常提醒,规避风险
• 协助开通急诊绿色通道
• 健康指导建议与「运动处方」
• 亲肤舒适,可常年穿着
区域协同急救与质控平台
部署适应心脑血管急症的急救电子病历,符合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相关标准;统一用户身份验证,不同子系统或模块使用统一的登录界面和唯一的用户身份验证服务器,保证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围绕着急救工作的整个过程,以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为线索建立网络数据库信息管理平台。
连接云平台存储层的电子病历信息库以及各类医疗信息库;根据急救临床路径,定义电子病历共享和动态权限的触发事件和机制。
该平台首先是完全根据三甲医院的现有急救病历格式和工作过程建立,在急救处理的各个过程中,不同人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例如急救人员使用医用平板电脑通过3G/4G网络,急救呼叫中心人员使用的电脑通过医院内部网络或医生使用医生工作站通过医院内部网络都可以登录和访问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根据自己的角色以及急救工作的不同环节,对电子病历信息进行添加、修改、保存等操作。
生命体征信息传输系统
运用4G网络通讯技术把患者的生命体征传送到医院,急救科专家根据此数据,通过音视频系统对现场医生进行远程指导,进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治疗服务。
为什么要研究12导联心电远程传输系统?
1、3、5、7导联心电图只能解决心律失常的诊断。只有12导联心电图才能解决心肌梗塞的诊断。12导联远程传输系统解决了心电图机、连续心电监护和远程传输的衔接问题,是胸痛中心信息系统的核心应用。
为什么要实现远程实时传输?
在急诊室记录中,连续多次的心电检测(至少持续1小时,每隔20分钟检测一次心电)确诊比单次心电检测多出16%的急性心梗患者。而且患者的病情是在变化的,所以需要实时监测、实时传输。
远程急救与监护系统
中心医院
医生护士在院内、院外巡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传输到系统平台,专家用手机或者其他方式登陆网络可以随时地远程诊断,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医院
将使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救治。以此系统为纽带,通过医院相关科室的专家团队,与网络医院展开远程会诊、医技培训、健教宣传等多方位、立体深入合作,把医院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基层,把网络医院变成总医院的虚拟分院。
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
包含但不限于时间统计、来院方式统计、D2B延误原因统计、介入统计、溶栓再通统计、远程心电传输统计、GRACE评估统计、卒中评估统计、患者转归统计、死亡率统计、住院费用与天数统计等。
区域时钟同步平台
所有显示时间的终端设备,包括医院的挂钟、医生的计算机、手机,能联网的医疗设备等均由统一的卫星GPS时间源提供,实现自动精准同步。
时间同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由GPS母钟接收器从卫星单向获得时间,提供给IVT时钟服务器,IVT时钟服务器为全院系统内的PC机授时,墙上网络子钟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从GPS母钟获得时间,也可通过CDMA接收基站时间。
安装有IVT安卓时间同步软件和Windows时间同步软件的设备通过3G/4G专网获取IVT时钟服务器时间为通过3G/4G专网内的连接的医生手机和PC授时,从而实现全院时钟自动精准同步。
急救患者就医轨迹跟踪平台
时间采集是一项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容易遗忘。我们应用先进的急救医疗物联网和管理平台进行时间的管理——自动实现患者就医轨迹跟踪,即自动保存患者就医各个环节的时间记录进入该患者的急救电子病历中,为后续数据挖掘提供精确参照。
在医疗科室的重点区域搭建时间自动采集器,可以自动扫描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标识设备,自动记录到达和离开时间。
心电协同工作平台
心电协同工作平台是将各种心电检查设备联网,心电检查病历集中存储,实现数据的全院共享,并通过自有的全数字传输技术,实现远程的数据共享与会诊。
标准和非标准系统对接平台
GPS定位与跟踪系统
根据急救车上配备的专用定位终端提供的位置信息,可以了解急救车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智能选择急救车返院的最佳路径,并估算出到院时间,配合院内准备工作。
系统支持辖区和城区(尤其是医院所在城区以内的区域)电子地图的精细化显示,车辆定位功能, 缩放功能,并与地理信息可视性紧密结合,提供动态漫游、位置拖动功能,可测量两点或多点间的距离,具有车辆轨迹回放功能,中心可实时监视前方路况、120急救车行驶情况、车内患者状况
无线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
用于救护车或现场医护人员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的实时上传,方便后台中心医院相关专家的实时指导。无线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也可以用于手术直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会诊等。
远程医疗载具装配
我们将扁鹊飞救系统与世界首创的移动卒中专用车(车载CT)、中国首创的胸痛专用车以及医用直升飞机结合,形成移动ICU,将抢救能力延伸到远离医院的抢救现场。
运用“扁鹊飞救”系统将抢救现场的生命体征视频通过 3G/4G/卫星通信技术传送到医疗信息云平台,中心医院的医生就能够通过各种终端访问医院的急救信息系统,查看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指导,实施救治,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稀宝医疗与扁鹊飞救联合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诊疗车——驰影 A30 。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当今临床最高端、应用最广泛的影像诊断手段之一,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疾病、软组织损伤和早期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传统MRI设备难以实现移动部署和使用,限制了其更广泛地运用。磁共振诊疗车不仅克服了上述难题,更搭载了远程急救监护体系,可实现对救护患者24小时观察监护和远程医疗指导,可广泛运用于基层诊疗、卒中急救、精准扶贫、应急保障、抢险救灾、野战救护等领域。